二战时期,唯一没参战的世界级强国,当时它到底在忙什么?

2025-10-06 21:53:57

但这种“合作”并非没有代价。瑞典民众的生活在战争中备受压迫。仅在战争初期的七个月,瑞典就损失了40多艘商船,海运几近瘫痪。国家不得不实行配给制,粮食、燃料都凭票供应。政府为了扩军和加强防御,不得不大幅提高税收,民众勒紧裤腰带支持军队。瑞典军力也在短短几年内急速膨胀:部队人数到1942年已达50万,装备数量翻了三倍,空军战机翻番,海军组建了潜艇和鱼雷艇部队,成为北欧最强的武装力量。表面上它是中立国,实际上却时刻准备迎战。

然而,战场风向很快发生转折。1943年夏,库尔斯克大会战让德军元气大伤,纳粹的攻势被彻底遏制。瑞典立刻意识到局势逆转,选择刹车。1943年7月,瑞典宣布禁止德军继续借道铁路运兵。这等于直接掐断了纳粹的运输动脉。随后在9月,瑞典进一步减少对德铁矿出口,这对德国军工来说无异于“断粮”。瑞典的底气在于三年的扩军成效:50万大军、翻倍的武器储备和强大的海军,使它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。

与此同时,瑞典悄然调整了姿态,开始与英国和盟军靠拢。它允许英方在边境设置监听站,监视德军潜艇活动;本国密码学家成功破解了德军的“Geheimschreiber”加密机,并将成果送到伦敦。嘴上仍坚持“中立”,行动却已悄然偏向盟军。更重要的是,瑞典在1944年以人道主义之名打出了一张“王牌”。外交官拉乌尔·瓦伦贝里在布达佩斯设立“瑞典保护屋”,并签发“保护护照”,庇护了两万多名犹太人免遭屠杀。这一举动不仅拯救了生命,也让瑞典在战后博得了道义声誉。

最终,1945年5月,瑞典与德国彻底断交。纵观战争全局,欧洲大部分国家满目疮痍,而瑞典工厂仍在运转,财政几乎未受重创。它靠着铁矿与铁路保平安,靠刹车与情报换位置,又靠人道救援赢得口碑。战后,瑞典举着“和平中立”的旗帜继续扮演欧洲桥梁角色,并在冷战时期将“和平时期不结盟、战时保持中立”固化为国策。

历史的账本不会撒谎。瑞典在战争前半段为纳粹提供兵力运输与铁矿支援,在后半段则转向盟军提供情报与人道救援。它的算盘打得精明,但真正决定二战胜负的,是前线的血与火,而不是中立国的权衡与交易。瑞典保全了自己,但世界的和平终究是靠反法西斯力量浴血拼杀换来的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